7月22日至7月28日,学院“织锦为旗·锦绣为袍”团队走访了叁叁风轩、绣匠、罗三裁、锦官城、天宫心裁、江旗袍、拾搂文创生活馆等数家成都市场上的各大手工制作旗袍店和定制馆,与店主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旗袍手工艺文化,探访当下旗袍市场的现状,并结合专业知识撰写调研报告,为旗袍市场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继承和发扬旗袍手工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言献策。
明确实践目标,创新实践思路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如今,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商界、媒体,正掀起一场对“非遗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探讨与实践。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与人本身密不可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技能技艺等实践传承,更注重动态化的呈现形式。艺传学子在了解此现状后提出了“现代主流化”外宣模式即采用日渐兴盛的新媒体运营有效地记录和宣传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旗袍店以及制作人的手工艺。本着对旗袍的喜爱,“织锦为旗·锦绣为袍”实践团队从五月底就开始搜寻相关材料,制作发布调查问卷了解成都旗袍市场,并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联系到了七家手工旗袍店和旗袍生活馆,为团队后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下了基础和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业态与文化创意元素跨界混搭,未来提高文创比重有望成为城市和地区占领市场的重要策略。目前全国各地旗袍活动看似风起云涌,但实际普及率远远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普及旗袍文化实践队员提出了将旗袍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从而另辟蹊径宣扬旗袍文化的方式,并得到指导老师的支持与指导。
有序开展实践,探寻时代芳华
“织锦为旗·锦绣为袍”实践团队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按照叁叁风轩旗袍馆—绣匠旗袍定制馆—罗三裁旗袍定制工作室—锦官城—天宫心裁—江旗袍—拾搂文创生活馆的走访安排路线有序地开始实践活动。
一针一线,定制绰约。始终坚持以传统工艺制衣的“罗三裁”旗袍店负责人罗阳说道:“新老顾客愿意光顾本店都是因为衣服,因此对每位顾客都要认真对待,一针一线制美衣,以衣服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一针一线,一人一衣,无论是礼服还是日常着装,都力求将女性绰姿展现地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认真的传统制衣态度,使得罗三裁独树一帜于成都街头,承余韵,创芳华。
(志愿者在对罗三裁的创始人罗阳进行采访 郑铖材 摄)
旗袍是人生的第三套服饰。在走访“锦官城”旗袍店的过程中,从事旗袍销售十多年的负责人说:“每个中国女生的一生中应有三套服装,第一套是学生装,第二套是参加工作后的职业装,第三套服装就是包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旗袍,就像优衣库一般,锦官城的旗袍价格不贵,但一定能选到适合你的。”
永葆初心,远播“江”韵。“江旗袍”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在旗袍制作上的建树,更是在于它的品牌文化。实践队员们通过采访了解到,“江旗袍”秉持传承、创新、专属美的理念,打造了一支由优秀女企业家和名媛组成的“江旗袍名媛模特队”,来展示属于她们自己的旗袍魅力名片。同时,“江旗袍”还会时常组织和参与“旗袍模特大赛”等与时俱进的、与宣传旗袍文化有关的活动。
通过与各旗袍馆的管理人员的交流,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他们对旗袍文化的喜爱和坚守,在感慨旗袍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之余,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旗袍文化的决心。
以热爱为动力,传播非遗文化
在走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拾搂文创生活馆的创始人王婷小姐与旗袍的不解之缘。本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王小姐在一次主题为“旗袍趴”的聚会上接触到旗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在修完学业后,她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到苏杭考察真丝面料,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她认识到舒适的面料配上旗袍的非遗工艺就是完美,这更加坚定了她做旗袍的决心。她谈到:“要问我因为什么爱上旗袍,我也说不准,就是喜欢旗袍高耸的立领,细致的镶边,精致的盘扣,喜欢看到穿上旗袍后女性自信的微笑,寻找到同一件旗袍不同的风格演绎。”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将自己对旗袍的喜爱之心付诸行动,在竞争激烈的成都旗袍市场中,赢得旗袍市场的一席之地。在赞叹之余,实践队员们也深受启发和鼓舞,决心将专业知识更多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以兴趣为老师,以热爱为动力,承担起非遗传承的任务。
实践队员在完成每天的外出采访拍摄工作后,采编小组负责撰写新闻稿,在新浪、中青网、光明网等各大新闻网站积极投稿;运营推广小组负责每天的微博软文发布、公众号运营;视频制作小组负责剪辑拍摄素材,便于制作后期宣传视频。团队各小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将“现代主流化”宣传工作圆满完成。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融入了旗袍元素的刺绣团扇、围脖、竹扇等产品在市场上热销,可见通过文创产品来宣传旗袍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在实践后期,团队还将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面积,将调研成果分享给更多旗袍爱好者,为非遗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志愿者在店内合影郑铖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