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是一门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包装设计的概念、分类、功能、视觉元素和结构设计要点、材料选择和印刷制作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综合性课程。
1.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该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性极强的核心骨干课,课程开设于2005年,开设在大三。目前课程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经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了“一体两翼四段式”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赛促教、以展促学”两翼并重,“理论讲授厚基础、实验操作强技能、社会实践展特色、成果落地显成效”四段循序渐进,夯实了学生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强调了服务“三农”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成了鲜明的“涉农”特色,实现了政产教协同育人。2021年4月认定为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是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开放性不足的问题。地方农林高校设计产业资源匮乏,与行业、与社会交流互动严重不足,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培养模式单一。基于地方农业高校属性和所处地域劣势,通过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进课堂并举办展览,以及最终成果落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解决专业教育与学校资源融合不足,人才培养特色不亮的问题。传统设计专业教育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农爱农新型设计人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解决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艺术类学生对城市风尚与潮流敏感,对农业、农村、农民认知严重不足,不了解国情民情。通过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大国三农”情怀,建立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激发学生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热情。
3.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课程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包含包装图形、文字、色彩、版式等视觉设计,还涉及容器造型、结构设计、材料应用、印刷工艺等专业知识。新时代消费升级背景下,更进一步融入行为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课程共64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教学模块16学时,主要学习包装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模块48学时,其中8学时在校内包装印刷成型实验室强化专业技能,40学时在校外实践基地,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服务社会项目。
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课程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积极服务地方,项目真实,应用有效。校内建有包装成型实验室、印刷工艺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实践场所,有充足的实践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以及教材、教案、线上线下图书馆等教学资源;校外有品牌和包装设计公司、印务公司等实践基地;同时加强与省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地方市县政府、涉农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举办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构建了“政府搭台-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社会服务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实践机会。
4.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包装设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赛促教、以展促学”,分四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理论讲授强基础。主要讲授包装设计相关概念、视觉元素和结构设计要点、材料应用和后期印刷制作工艺等理论知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授、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强化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选题后即可进行校外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强技能。引入“学院奖”商业命题设计,强化设计能力;依托包装成型实验室,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完成纸盒制作,了解各种纸质包装材料和印刷工艺,掌握包装制作流程和要点,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展特色。课程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农业创意设计大赛和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引入课程,“以赛促教、以展促学”,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设计比赛和农产品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最终通过向甲方提案和课程展览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成果落地显成效。通过邀请其他高校专家、项目甲方、行业导师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课程最终考核,选拔优秀作品进行成果落地应用。课程“涉农”特色鲜明,学界、业界、政界、社会多方评价促实效,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